第四十二章 ‘归’
最新网址:http://www.bixia5.cc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杨盛此时才发现,即便他之生平,平淡无波,安澜不惊,他的生来死去,只怕是连百来个人的生活,都是干涉不到,人生一场,只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过客,是大千岁月之中一朵平凡的浮云,活着,也只能是浪费粮食,浪费资源,拖国家社会的后腿。
这些事实,杨盛也自是知道,他是个小人物,或者,连个人物都是算不上。
但他在自己的心中,在诸多的念头之中,却还是找到了一些令他心神一震,耳目一新的念头,这些念头,即便是杨盛在之先前看了许多的人世真情至理,经历了百来多的人世奇谭,有如是经历了百世沧桑,什么感人肺腑,什么震撼人心的事迹传奇,从先前的那些念头之中,也多少算是感同身受过。但他看着自己的念头,才是真正的震撼,真正的为之动容,这时的感悟,才是真正的出于肺腑,发自内心。
比如先前杨盛心底生起的回归地球之念,便是掺杂在诸多的念头之中,光华不显,无声无息,乍看之下,并无出奇独特之处,杨盛一开始都是将他当作普通的念头,想要将之移出内心,但却是发现,自己的心神之力,居然会是丝毫都动摇不得它,杨盛将诸多的念头驱逐一空,才是发现,这颗念头,虽是细小,却像是有如是定海神针,在他心神之中,分毫不动,甚至是杨盛将那颗‘爱’念驱动过来试探一番,都是没有丝毫的效果,没有丝毫的变化。有如是这颗念头,在杨盛的念头上是扎了根,再不能移动丝毫。
杨盛甚至都不能在这颗念头之上,看不到一丝的记忆,感受不到一丝的气息,只能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一个意愿,那便是回归,那便是还乡。
“狐死首丘,落叶归根。”
杨盛面对这颗念头,深思了颇久,甚至比沉浸在那颗‘爱念’的时间都是要长,“这颗念头,想来会是我心神的根,是我心神的定海神针,无论将来会是如何,只要我不将这个意愿圆满,不将能满足这个念头,我的心神,便会始终有着个禁锢,有着淤塞。”
杨盛也是知道,这颗念头,正是他祛除诸多杂念,明正心境的时候,应运而生的,很是强烈的沉入了他的心底,是他诸多念头,诸多思想的指向标,甚至诸多的准则,诸多的努力,便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,是以这个念头为出发点和终点。
虽然这个念头随着顾小夕的突然出现而沦为了配角,不再占为主动,甚至都是偃旗息鼓,在杨盛那种必死之心下没了声息,没了地位,像是没了影响力,但杨盛却也是知道,有着清楚的认识,这颗念头,绝对会是冥顽不灵,有着他绝难想象的威力和作用,一旦发威,绝然能左右杨盛的心神。
“就算我当初在祛除杂念之时,并没有将这个念头回忆起,没有生出这个念头,生出这种欲望,只怕这个念头,在我的心中,依然还是有的,一直便是存在着。”
杨盛面对这个念头,细细品味,细细思量着,这颗念头虽然沉寂无声,不显山不露水,但却给杨盛一种无尽无边的思绪,意味深长,感触颇深。甚至杨盛越是感受,越是感到一种沉甸甸的重量,使得他的心神,都都是沧桑,都是难以言叙的凄凉悲苦之感。
杨盛其实也是知道,修道之人,其实修的便是沧桑,便是造化,是在这种沧桑变化中,不断的蜕变,不断的成长,不断强大自己的心神,不断的遗忘过往,遗忘七情六欲,在这种沧桑之中,遗忘一切,抛却一切,达到心神的冷酷,道理的简单,思维的唯一。
只怕时日已久,连那些‘爱’念,‘思’念,都会是熬不过它,而是随着时间的变迁,感情的换变,渐渐的沉寂,渐渐的暗淡,渐渐地变得毫不重要,毫无地位可言。
这个事实,即便是在为‘爱’念主动的杨盛心中,虽然是难以接受,但也是不得不承认。在诸多的事物之前,爱情,真的是难登大雅之堂,不值一提。
“家,国,天下,民族。”
杨盛也是渐渐地认识到,这颗念头,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是有的,其实便是那个‘归’念,不仅仅是归家还乡,甚至也包括所有心神想要去想要达到的地方,想要做到的事。揽括了人生中所有重要的,所有牵挂的事物,家,国,民族,亲人.爱人....
“先前在一个念头的记忆之中,看到一个凡人的念头,毕生的心愿信念居然只是回到故土,给祖宗,给亡父亡母上一炷香,我还嗤之以鼻,心生不屑。以为他是没追求,没骨气,是傻乎乎,是窝囊废,完全是一段一塌糊涂的人生,还不如早早死去。”
杨盛想起先前看过的诸多念头,其中有一颗便是一个凡人,生前被外寇掠去,当了苦力,作了奴隶,被驱逐到边远森冷的寒荒地带,修筑工事,耕田牧牛,生平受尽苦难,受尽欺凌,全然没有自由,没有娱乐,人生没有除了苦难之外的一切事物,一生辛苦,受尽折磨,但他从十六岁被掠来到死去的四十年里,居然从未想过逃跑,从未想过自杀,从未想过反抗,所想到最多的,无非是那家乡,那平凡普通的故里,只想要再吹到那陌生了的故乡的风,能再捧起一把故乡的土,能再在那早已沦为废墟或是重建了新村的家园,上柱香,磕个头,撒上一把老泪。心中一直都是埋着那个信念,相信着这些侵略者的承诺,会在他们行之将木之时,会生还他们,让他们得以返乡。
事实上,最后那些侵略者实现他们的诺言,在这位凡人老死之前,大发慈悲,给了盘缠,给了路引,给了地图,让他们得以返乡。
即便那时的这位老人,早已是疾病缠身,一身伤痛,行动吃力,头昏眼花,早已是日薄西山,命不久矣,但他最后却依然是凭着这股信念,历经千辛万苦,走了整整数年,才是得以返乡,当他在那乱葬坑前沉沉一跪后,便是心机顿失,所有气力霎时便是散尽,心脏便是停止了跳动。但他死去之后,手中依然是紧紧地攥着一圈黄土,双眼紧闭,挤出了几滴浊泪,老槐树皮般的脸上,尽是带泪的笑...
这个念头的记忆之前虽然很是震撼住了杨盛,个中的酸苦,个中的惨烈,也很是感染了杨盛的心神。但那时的杨盛以为,这种作为这种人生虽是值得称道,值得钦佩,但换做是他,绝对不会如此,宁愿赴死,也不愿受尽那般非人的生活,想来也是,生前他虽不算娇生惯养,但也是衣食无忧,如何受得了这种苦?受得了那些罪?
“我之思维,终究还是太过肤浅,太过庸俗,那些世俗成见,依然还是长存于心,隐藏在那些念头的深处,好逸恶劳的本性,依然是没有根本改变。”
杨盛此时再想起诸多以前的阅历,才是真正的有所感触,有所觉悟,对一些真谛,一些人性,才算是正确的认识。但他也是知道,自己对这些诟习,虽然也是深恶痛绝,下尽苦心,想要除之而后快,但拿它们却依然是毫无办法,这些糟粕,隐藏至深,即便杨盛心念强大,意志坚定,也是无法触及,无法完全抹除。也为有真正懂得那些修行之道,知道明心宁神正.法的方法,才有可能,真正的将凡俗间的诟病,祛除掉。达到真正的超凡脱俗。
先前他跃入那些灵魂业火之中,未尝不是因为心中的这些尘垢,搅乱了心神,让他有了厌生的念头,想要真正的超脱。
而今,杨盛对于这些感悟,也是没有办法,唯有置之不理,只能在心中生起个警兆,常常铭刻于心,时时提醒自己,不要感情用事,意气用事。但依然不会是长久之道,更难以保证万无一失。只能治标,根本无法治本。
这个念头,虽是勾起杨盛无穷思绪,无尽觉悟,但也算是普通,算是浅显,另一些念头,才是真正的让杨盛动容。
就像这颗,杨盛观看许久,琢磨良久,才是恍然想起,恍然觉悟。
http://www.bixia5.cc/book/1997/42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bixia5.cc。笔下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m.bixia5.cc